為了讓他不要每天閒在家裡好吃懶做,或是無所事事的玩樂度日,上禮拜我特別帶他去參加「兒童夢想家」協會舉辦的夏日親子營。一連串的故事課、音樂課、律動課……,課程內容紮實又豐富,也讓沒有兄弟姊妹的希希能有機會和別的小朋友相處。
寶寶世界裡的社交行為非常有趣,每次見到不認識的人,希希都會指著我向別人介紹說:「媽媽~」(意思是:這是我媽媽。)讓人搞不清楚究竟誰是大人、誰是小孩,究竟誰該介紹誰才對,好像媽媽是她的附屬品。
這階段的孩子也開始有佔有慾了,由於課堂上有些小朋友的媽媽不在現場,當進行一些需要親子同樂(例如:媽媽抱著小朋友旋轉)的遊戲時,我也會順便把其他小朋友抱起來,讓他們也可以一起玩。看到媽媽抱其他小朋友,希希竟然在一旁尖叫抗議,臉上寫著「怎麼會這樣!」「我不能接受!」的表情,還傷心的哭了起來,叫人看了無奈又好笑。
我想,不管對大人小孩來說,分享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大人之所以比較樂意分享,是因為我們擁有的東西比較多,分出去一點,我們不會覺得怎麼樣,真正重要的東西,我們通常也不太樂於和人分享。
而對孩子來說,分享是一種犧牲,一旦給出去,不知道還會不會再有,很可能從此就沒有了。一、兩歲的孩子,還無法體會「分享會帶給別人快樂,犧牲一點自己的快樂,讓別人快樂,是多麼棒的一件事」這類複雜的道理,他們之所以願意分享,通常只是為了得到大人的讚賞,想要大人摸摸他的頭,對他說:「你好棒喔,會分享!」
我不知道要怎麼跟孩子解釋分享的意義,只能在生活中很實際的帶著他操練。每次發點心給他時,我會多給他一份,請他先拿去請家中的長輩吃,讓他體會到給予的快樂,並且知道凡有給人的,就必有給他的,分享並不會導致他的缺乏。
至於和別人分享他的媽媽,這又是個更棘手的難題,相信每個擁有超過兩個孩子的家長都曾領教過。小小孩不懂得怎麼隱藏人性中的嫉妒心,他們的反應是直接而純真的,這時候如果採用說教或講道理的方式,例如:「媽媽抱一下別人又不會怎樣!」「媽媽又不是你一個人的!」反而會忽略孩子受傷的情緒。
我自己就是個在兄弟姊妹之間的比較和競爭中長大的孩子,非常瞭解嫉妒的滋味,我認為,對付嫉妒心最好的武器,就是安全感。只要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,知道他在媽媽眼中是獨一無二的,是有價值的,嫉妒的感覺就會一閃即逝,無法生根。
所以,面對希希吃醋的反應時,我告訴她說:「你有沒有看到媽媽剛才抱那個妹妹轉圈圈時,妹妹笑得好開心?謝謝希希陪媽媽一起照顧其他小朋友,讓小朋友好開心,媽媽也好開心喔,希希你開心嗎?」她聽得似懂非懂,但情緒明顯好轉,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,從一個任性哭鬧的小孩,變成了媽媽的小幫手。當然,她也得到了更多親親和抱抱,還有很實際的水果和餅乾。
孩子的成長過程,也幫助我檢視自己的性格特質。大人往往教孩子要懂得分享,但是大人自己喜歡分享嗎?大人知道嫉妒不好,但大人通常比孩子更加見不得人好。我期許我們家寶寶將來能成為一個體貼善良的小孩,但我更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成熟、有愛心的大人。
希望我能夠和孩子一同學習、一同成長、一起突破,但永遠不要變老。
留言列表